紀 元 |
紀 事 |
文獻出處 |
明永樂七年(公元1409年) |
五月己卯(八日),成祖朱棣臨視黃土山,封山名為“天壽山”,興工營建長陵。 |
《明太宗實錄》卷九二 |
永樂十一年 |
正月,陵成(指地下玄宮),命名為長陵。 |
《明太宗實錄》卷一三六 |
二月丙寅(十七日),葬仁孝皇后徐氏于長陵。 |
《明太宗實錄》卷一三七 |
永樂十四年 |
三月癸巳(初一),長陵殿成,奉安仁孝皇后神位。 |
《明太宗實錄》卷一七四 |
永樂二十二年(1424年) |
十二月庚申(十九日),成祖朱棣葬長陵。 |
《明仁宗實錄》卷五下 |
洪熙元年(1425年) |
六月乙丑(二十七日),命南京守備襄城伯李隆等以軍士萬人助建山陵。丁卯(三十日),調南京海船廠附近江北府衛旗軍工匠118000人助建山陵。 |
《明宣宗實錄》卷二 |
七月戊寅(十一日),建獻陵。 |
《明宣宗實錄》卷三 |
七月庚寅(二十三日),于河南、山東、山西、直隸、鳳陽、大名等府州,擇丁多之家,撥民夫5萬人助建山陵。 |
《明宣宗實錄》卷四 |
閏七月丙午(九日),改羽林右衛所水軍千戶所為長陵衛中、右千戶所。 |
《明宣宗實錄》卷五 |
八月乙亥(九日),命建獻陵寢殿五間,左右廡各五間,門樓三間,神廚五間及祭器。 |
《明宣宗實錄》卷七 |
八月丁亥(二十一日),薦獻陵陵名。 |
《明宣宗實錄》卷八 |
九月壬寅(六日),仁宗朱高熾葬獻陵。 |
《明宣宗實錄》卷九 |
宣德元年(1426年) |
二月丙戌(二十二日),宣宗朱瞻基謁長陵、獻陵。 |
《明宣宗實錄》卷十四 |
宣德二年 |
三月己丑(初一),長陵殿成,以次日清明節奉安帝后神御。 |
《明宣宗實錄》卷二六 |
宣德十年(1435年) |
正月癸未(十一日),建景陵。 |
《明英宗實錄》卷一 |
四月辛酉(二十日),修繕長陵、獻陵。 |
《明英宗實錄》卷四 |
五月己丑(十八日),薦景陵陵名。 |
《明英宗實錄》卷五 |
六月辛酉(二十一日),宣宗朱瞻基葬景陵。 |
《明英宗實錄》卷六 |
十月己酉(十一日),建長陵神功圣德碑亭。 |
《明英宗實錄》卷十 |
正統元年(1436年) |
七月甲辰(十一日),修長、獻、景三陵垣墻、橋道。庚申(二十七日),修獻陵。 |
《明英宗實錄》卷二十 |
八月壬午(十九日),修景陵。 |
《明英宗實錄》卷二十一 |
正統二年 |
四月丙子(十七日),遣工部及欽天監官在天壽山龍脈相關處環山立界,界內禁伐樹木,界外聽民樵采,并命錦衣衛官校巡視。 |
明英宗實錄》卷二九 |
正統七年 |
二月庚申(二十九日),英宗朱祁鎮謁長、獻、景三陵 |
《明英宗實錄》卷八九 |
正統七年 |
四月甲午(四日),命建獻陵、景陵宰牲亭。 |
《明英宗實錄》卷九一 |
十二月,誠孝皇后張氏葬獻陵。 |
《明史英宗本紀》 |
十二月丙午(二十日)造獻陵明樓。 |
《明英宗實錄》卷九九 |
正統八年 |
三月己卯(二十四日),以營建獻陵畢工,遣官祭后土、天壽山之神。 |
《明英宗實錄》卷一O二 |
正統十三年 |
九月壬寅(十九日),為便利謁陵,命工部右侍郎王永壽建沙河等處石橋。(舊橋用木,改甃石) |
《明英宗實錄》卷一七O |
正統十四年(1449年) |
十月,瓦剌軍殺散長、景等陵衛官軍,虜去人口,劫去印信,焚毀三陵祭器。 |
《明英宗實錄》卷一八四 |
十一月辛卯(十五日),命都督同知王通率兵往天壽山,提督長、獻、景三陵衛官軍,守關隘,護陵寢。 |
《明英宗實錄》卷一八五 |
景泰元年(1450年) |
正月辛巳(五日),命于天壽山南筑永安城,以居長、獻、景三陵陵衛官軍,并移縣治于城內。 |
《明英宗實錄》卷一八七 |
十二月壬申(初二),命將工部送到長、獻、景三陵祭器送陵供用。庚寅(二十日),鋪設長、獻、景三陵靈座。 |
《明英宗實錄》卷一九九 |
景泰二年 |
正月甲子(二十四日),重建長陵神宮監。(先毀于火) |
《明英宗實錄》卷二OO |
景泰七年 |
二月甲子(二十五日),營造景泰帝壽陵。 |
《明英宗實錄》卷二六三 |
六月乙卯(十七日),葬肅孝皇后杭氏于景泰帝壽陵。 |
《明英宗實錄》卷二六七 |
七月戊子(二十一日),以營山陵。軍夫3500人修清河、沙河、榆河等橋。 |
《明英宗實錄》卷二六八 |
景泰七年(1456年) |
八月,建景泰帝壽陵香殿(享殿)。 |
《明英宗實錄》卷二六九 |
天順元年(1457年) |
五月癸酉(十一日),工部尚書趙榮奉英宗命毀景泰帝壽陵。 |
《明英宗實錄》卷二七八 |
天順二年 |
五月辛亥(二十五日),修理景陵香殿。 |
《明英宗實錄》卷二九一 |
天順五年 |
二月甲戌(初三),工部左侍郎霍瑄奉命督工修理沙河及天壽山行宮。 |
《明英宗實錄》卷三二五 |
天順六年 |
九月丙午(十五日),建景陵明樓、寶城。 |
《明英宗實錄》卷三四四 |
十一月甲午(初三),孝恭皇后孫氏葬景陵。 |
《明英宗實錄》卷三四六 |
天順七年 |
三月,景陵工成。 |
《明英宗實錄》卷三五O |
天順八年(1464年) |
二月二十九日,營建裕陵。 |
《明憲宗實錄》卷四 |
四月壬辰(十日),設裕陵祠祭署,給裕陵衛、神宮監印信及夜巡銅牌。辛亥(二十九日)薦裕陵陵名。 |
《明憲宗實錄》卷五 |
五月庚申(八日),英宗朱祁鎮葬裕陵。 |
《明憲宗實錄》卷六 |
六月壬寅(二十日),裕陵建成。 |
《明憲宗實錄》卷六 |
成化元年(1465年) |
正月乙亥(二十七日),增造長、獻、景三陵齋房。 |
《明憲宗實錄》卷十三 |
成化四年 |
九月庚申(初四),孝莊皇后錢氏葬裕陵。 |
《明憲宗實錄》卷五八 |
成化五年 |
閏二月辛酉(初六),定長、獻、景三陵衛官軍輪番鎮守黃花鎮。 |
《明憲宗實錄》卷六四 |
成化二十年 |
正月庚寅(初二),京師地震。天壽山、密云古北口、居庸關一帶城垣墩臺倒裂者不可勝計。 |
《明憲宗實錄》卷二四八 |
三月庚戌(二十三日),修理長陵神宮監。丙辰(二十九日),修遭受地震的長、獻、景、裕四陵。 |
《明憲宗實錄》卷二五O |
四月,選長陵等三衛輪守黃花鎮的兩班官軍精銳1500人,常駐黃花鎮守御。余1500人留備各陵灑掃、役使。 |
《明憲宗實錄》卷二五一 |
成化二十二年 |
正月丁卯(二十日),修理沙河石橋。 |
《明憲宗實錄》卷二七四 |
成化二十三年 |
二月乙亥(初五),以工部右侍郎陳政代左侍郎賈俊,修建皇貴妃萬氏墳塋。 |
《明憲宗實錄》卷二八七 |
成化二十三年(1487年) |
三月丙午(初六),葬皇貴妃萬氏。 |
《明憲宗實錄》卷二八八 |
九月辛亥(十五日),建茂陵。 |
《明孝宗實錄》卷三 |
十二月壬午(十七日),憲宗朱見深葬茂陵。孝穆后紀氏遷祔。 |
《明孝宗實錄》卷八 |
弘治元年(1488年) |
四月丁巳(二十四年),茂陵營建完工。庚申(二十七日),天壽山雷電雨雹,各陵樓、殿、廚、亭及各監廳屋瓦獸檐角多處擊碎受損。 |
《明孝宗實錄》卷十三 |
弘治三年 |
六月甲申(初三),修理長陵、東西二井香殿、廂房及園寢墻垣。 |
《明孝宗實錄》卷三九 |
弘治八年 |
八月癸酉(二十三日),修天壽山諸陵朝房。 |
《明孝宗實錄》卷一O三 |
弘治十一年 |
三月乙卯(十九日),修長陵殿宇、廂房、墻垣。 |
《明孝宗實錄》卷一三五 |
弘治十二年 |
七月丙戌(二十八日),修理長陵等陵朝房。 |
《明孝宗實錄》卷一五二 |
弘治十七年 |
四月己酉(十八日),孝肅后周氏葬裕陵。 |
《明孝宗實錄》卷二一O |
弘治十八年(1505年) |
六月戊午(五日),建泰陵。 |
《明武宗實錄》卷二 |
十月庚午(十九日),孝宗朱酉樘葬泰陵。 |
《明武宗實錄》卷六 |
正德元年(1506年) |
三月丁酉(十七日),泰陵祾恩殿安神榻。壬寅(二十二日),泰陵建成。 |
《明武宗實錄》卷十一 |
正德十二年 |
四月,裕陵神宮監火災。 |
《明武宗實錄》卷一四八 |
正德十三年 |
四月己巳(初一),武宗朱厚照謁天壽山六陵。 |
《明史·武宗本紀》 |
六月,雷火毀獻陵明樓。 |
明武宗實錄》卷一六三 |
六月庚辰(十二日),孝貞皇后王氏梓宮發引,武宗朱厚照戎服護從至茂陵。甲申(十六日),孝貞皇后王氏葬茂陵。 |
《明史·武宗本紀》 |
八月丙戌(十九日),重修獻陵明樓。 |
《明武宗實錄》卷一六五 |
正德十六年(1521年) |
四月辛亥(三十日),建康陵。 |
《明世宗實錄》卷一 |
六月壬辰(十二日),定康陵陵名。 |
《明世宗實錄》卷三 |
九月庚午(二十二日),武宗朱厚照葬康陵。 |
《明世宗實錄》卷六 |
嘉靖元年(1522年) |
六月壬辰(十七日),建康陵工完。庚子(二十五日),給康陵神宮監天壽山空地及九龍池菜園裁種果菜,以備陵寢四時供獻。癸卯(二十八日)改泰陵神馬房為康陵朝房。 |
《明世宗實錄》卷十五 |
嘉靖二年 |
二月丙申(二十五日),孝惠后邵氏葬茂陵。 |
《明世宗實錄》卷二三 |
嘉靖七年 |
十月乙丑(二十七日),侍郎何紹奉命督理營建悼陵。 |
《明世宗實錄》卷九三 |
閏十月己巳(初一),撥團營8000人營建悼陵。 |
《明世宗實錄》卷九四 |
嘉靖八年 |
正月己未(二十二日),由順天府附近州縣選民增充悼陵陵戶。壬戌(二十五日),置悼陵果園、菜園房屋如康陵規制。 |
《明世宗實錄》卷九七 |
三月丙申(初一),孝潔皇后陳氏(時謚悼靈)葬悼陵。 |
《明史·世宗本紀》 |
九月丙午(十四日),悼陵工成。 |
《明世宗實錄》卷一O五 |
嘉靖十四年 |
三月戊子(二十八日),孝靜皇后夏氏葬康陵。 |
《明世宗實錄》卷一七三 |
嘉靖十五年 |
三月己未(四日),賢嬪鄭氏薨,追封賢妃,命葬悼陵側。己卯(二十四日),世宗朱厚熜奉章圣皇太后謁長、獻、景三陵,至十八道嶺擇壽域。 |
《明世宗實錄》卷一八五 |
四月二十二日,修繕長、獻、景、裕、茂、泰、康七陵(包括長陵神道甃石及石象生加護石臺),建造永陵及天壽山新行宮。戊申(二十四日),更東山口內天壽山名為平臺山,命于山上建圣跡亭。更十八道嶺為陽翠嶺。辛亥(二十七日),世宗閱長、獻、景三陵,命重建景陵殿宇,增崇基構。 |
《明世宗實錄》卷一八六 |
六月,發三大營官軍4萬人助建山陵。 |
《明世宗實錄》卷一八八 |
八月己亥(十六日),修理天壽山永安城以南朝宗等橋。 |
《明世宗實錄》卷一九O |
嘉靖十五年 |
十月己亥(十七日),遷孝肅皇后周氏神主于裕陵殿,遷孝穆皇后紀氏、孝惠皇后邵氏神主于茂陵殿。 |
《明世宗實錄》卷一九二 |
十一月,命立成祖二妃墳石碣,諸妃歲時并祭于陵殿,罷墳所祭祀。 |
《明世宗實錄》卷一九三 |
嘉靖十六年 |
正月丁未(二十七日),行宮及圣跡亭興工。 |
《明世宗實錄》卷一九六 |
三月丁未(二十八日),命建沙河行宮及鞏華城。 |
《明世宗實錄》卷一九八 |
七月壬寅(二十五日),命增建獻、景、裕、茂、泰、康六陵神功圣德碑亭。 |
《明世宗實錄》卷二O二 |
十月己酉(初三),建永陵享殿。 |
《明世宗實錄》卷二O五 |
嘉靖十七年 |
五月癸酉(初一),沙河行宮興工。 |
《明世宗實錄》卷二一二 |
九月癸巳(二十三日),命建東西二井妃墳石碣。 |
《明世宗實錄》卷二一六 |
十二月辛亥(十二日),于大峪山建造顯陵 |
《明世宗實錄》卷二一九 |
嘉靖十八年 |
四月,大峪山顯陵玄宮建成,世宗至天壽山閱視陵工,謁長陵,定章圣皇太后梓宮南祔湖北顯陵。 |
《明世宗實錄》卷二二三 |
十月乙丑(初一)世宗祭告長陵,立成祖文皇帝碑(指嵌有新廟號的木套)。 |
《明世宗實錄》卷二三O |
嘉靖十九年 |
正月,建皇貴妃閻氏墳于悼陵旁。 |
《明世宗實錄》卷二三三 |
十二月乙亥(十八日),沙河行宮、城工成。 |
《明世宗實錄》卷二四四 |
嘉靖二十二年 |
二月丙申(二十二日),以修繕長、獻、景、裕、茂、泰、康七陵工完,遣官奉安帝后神位。 |
《明世宗實錄》卷二七一 |
嘉靖二十七年 |
二月癸丑(初七),命永陵陵名。 |
《明世宗實錄》卷三三三 |
嘉靖四十四年 |
七月戊戌(初四),世宗貞妃馬氏薨,葬天壽山陵次(悼陵側)。 |
《明世宗實錄》卷五四八 |
嘉靖四十五年(1566年) |
閏十月,世宗榮妃楊氏薨,葬皇貴妃閻氏塋次。 |
《明世宗實錄》卷五五九、 |
隆慶元年(1567年) |
正月乙丑(九日),修葺永陵享殿、寶城,創建永陵碑亭興工。 |
《明穆宗實錄》卷二 |
三月壬申(十七日),世宗葬永陵。孝潔皇后陳氏、孝恪后杜氏遷祔。 |
《明穆宗實錄》卷六 |
五月己卯(二十五日),永陵祾恩殿修葺完工,奉安帝后神位。 |
《明穆宗實錄》卷八 |
隆慶三年 |
十月乙卯(十五日),修理 泰陵祾恩殿等完工,奉安帝后神位。 |
《明穆宗實錄》卷三八 |
隆慶六年(1572年) |
八月乙亥(二十二日),孝懿皇后李氏遷葬昭陵。 |
《明神宗實錄》卷四 |
九月十九日辰時,明穆宗葬昭陵。 |
《明神宗實錄》卷五 |
萬歷元年(1573年) |
六月辛未(二十三日),昭陵工竣。 |
《明神宗實錄》卷十四 |
萬歷十四年 |
四月戊寅(十四日),裕陵明樓震傷磚瓦,命修理。 |
《明神宗實錄》卷一七三 |
萬歷二十四年 |
九月二十二日卯時,孝安皇后陳氏葬昭陵。 |
《明神宗實錄》卷三O一 |
萬歷三十二年 |
五月二十三日夜雨,雷火燒毀長陵明樓。 |
《明神宗實錄》卷三九六 |
六月戊戌(十九日)發銀2萬兩修理長陵。 |
《明神宗實錄》卷三九七 |
萬歷四十二年 |
六月甲午(十三日)辰時,孝定后李氏葬昭陵。 |
《明神宗實錄》卷五二一 |
萬歷四十六年 |
九月,茂陵失火。 |
《明神宗實錄》卷五七四 |
萬歷四十八年(1620年) |
五月二十五日換定陵享殿稍有朽金柱一根。六月初九日,為葬孝端皇后王氏開定陵隧道。 |
《明神宗實錄》卷五九四 |
泰昌元年(1620年) |
十月丙午(初三),神宗朱翊鈞、孝端后王氏葬定陵,孝靖后王氏遷祔。癸丑(十日),擇皇山二嶺為光宗陵地。 |
《明熹宗實錄》卷二 |
天啟元年(1621年) |
正月辛卯(十九日),慶陵營建啟土動工。 |
《明熹宗實錄》卷五 |
天啟六年 |
六月壬辰(二十一日),慶陵工完。 |
《明熹宗實錄》卷七二 |
天啟七年(1627年) |
九月己巳(初六)定熹宗陵地于潭峪嶺。壬申(九日)動工建德陵。 |
《崇禎長篇》卷二;《明□宗□皇帝實錄》 |
崇禎元年(1628年) |
三月己巳(初八),熹宗朱由校葬德陵。 |
《崇禎長篇》 |
崇禎三年 |
十一月二十七日,神宗皇貴妃鄭氏葬神宗皇貴妃李氏墳內。 |
《崇禎長篇》卷四O |
崇禎五年 |
二月庚午(初二),德陵成。 |
《國榷》卷九二 |
崇禎九年 |
七月己酉(初七),清兵由天壽山灰嶺、賢莊、錐石等口入昌平,城陷,焚德陵。 |
《昌平州志》卷六 |
崇禎十七年(1644年) |
正月壬子(二十三日),葬皇貴妃田氏。 |
《崇禎實錄》卷十七 |
三月甲辰(十六日),李自成農民軍陷昌平,焚定陵祾恩門、祾恩殿、兩廡配殿及康、昭二陵明樓。 |
《昌平山水記》《歷代陵寢備考》卷四九 |
四月四日,崇禎帝朱由檢、皇后周氏葬田貴妃墓。 |
光緒《昌平州志》卷十 |
乾隆十一年(1746年) |
十一月,直隸總督那蘇圖上奏奉旨修葺思陵估報用銀事。 |
《宮中檔案朱批奏折工程類》 |
乾隆五十年 |
三月甲寅(初五),命修葺十三陵,恢復永、定二陵祭祀。 |
《清高宗實錄》卷一二二六 |
民國十八年(1929年) |
一月三十日,河北省委員會第六十一次會議通過《河北省昌平縣明陵保護辦法》。決定在長陵設護陵警察分駐所。 |
《河北民政匯刊》第四編《法規與禮俗》 |
民國二十四年 |
一月,北平市政府根據國民政府保護古物的命令,派人勘測長陵,估算修繕經費。3月21日開工修葺,6月27日竣工。工程項目有大紅門、神功圣德碑亭、龍鳳門、長陵陵門、陵內碑亭、祾恩門、祾恩殿、內紅門、牌樓門、明樓、皇墻、神帛爐等。 |
《明長陵修繕工程紀要》 |
民國二十六年前后 |
當地土匪程彥斌盜發萬娘墳、西井。思陵等先后被各股土匪盜發。 |
民國二十六年至三十七年 |
獻、景、裕、茂、泰、康、永、昭、慶、德等陵殘壞的祾恩門、祾恩殿,在戰亂中被逐漸拆毀,只余殘垣斷壁。思陵享殿、碑亭、明樓被國民黨軍隊拆除后,將磚運走修炮樓。 |
1949—1950年 |
昌平縣(隸屬河北省通縣專署)政府,設立護陵委員會駐景陵村。 |
1952年 |
10月,根據河北省文化局的指示,改護陵委員會為十三陵文物保管所。 |
1955年 |
1月,北京市人民政府根據前政務院關于接管十三陵,修繕古建筑,植樹造林,辟為公園的指示,派市建筑工程局第一建筑公司備料施工,修葺長、景、永三陵。 |
9月,明十三陵由河北省昌平縣劃歸北京市園林局。 |
1956年 |
5月,試掘定陵。 |
1957年 |
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十三陵為北京市第一批重點古建文物保護單位。 |
5月,打開定陵地下玄宮,出土文物近3000件。 |
1958年 |
文化部文物局批準成立定陵博物館。 |
1961年 |
國務院公布十三陵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 |
1972年 |
年底,定陵博物館劃歸北京市園林局,與十三陵管理處合并。 |
1981年 |
6月成立十三陵特區辦事處(昌平縣政府派出機構),原十三陵管理處撤消。 |
1982年 |
8月,修定陵祾恩門、祾恩殿二處臺基、石欄桿。 |
11月,國務院公布八達嶺——十三陵風景區為全國44個重點風景名勝保護區之一。 |
1983年 |
1月,揭瓦長陵祾恩門、祾恩殿。 |
1986年 |
揭瓦大紅門、永陵陵門。 |
十三陵被評為新北京十六景之一。 |
1987年 |
4月,修復昭陵動工。 |
1990年 |
3月至7月,新建神道上、下行公路。神道正式對外開放。 |
8月,修復昭陵主體工程竣工。 |
9月,昭陵正式對外開放。 |
1991年 |
修復昭陵宰牲亭、神廚庫動工。 |
1992年 |
4月,修復思陵陵墻。 |
10月,昭陵宰牲亭、神廚庫修復竣工。 |
1994年 |
4月,修繕獻陵開工。 |
5月,修復思陵工程竣工。 |
神路二期工程開工。 |
1995年 |
5月,修繕獻陵工程竣工。 |
7月,神路二期工程竣工。 |
12月,經昌平縣政府批準,北京市文物局登記注冊,“明十三陵博物館”成立。 |
1998年 |
加固東井妃墳及泰、康等未開放陵園安設鐵門等。 |
2002年 |
3月10日,搶修德陵工程開工。 |
8月27日至9月1日,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專家對十三陵進行考察評估。 |
2003年 |
4月15日,搶修康陵工程開工。 |
7月3日,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審議,明十三陵列入《世界遺產名錄》。 |
8月28日,《世界文化遺產——明十三陵》標志牌揭牌。 |
9月16日,搶修慶陵工程開工。 |